七略:qī lüè 基本解释:[qilue,the Chinese earlier bibliography] 书名。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西汉刘歆编辑宫廷藏书,分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七略》。七略四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详细解释:书名。 汉 刘歆 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 清 马国翰 、 洪颐煊 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闭户自精,开卷独得,九流七略,颇常观览。”《北史·周高祖武帝纪》:“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説相腾。”《旧唐书·杨绾传》:“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 七略 qīlüè[qilue,the Chinese earlier bibliography] 书名。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西汉刘歆编辑宫廷藏书,分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七略》。七略四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书名。西汉刘歆据其父刘向所着别录撰成,为中国目录书之祖。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卷。其书久佚,清人有辑本。
1、以其善通三玄、七略,为当时道徒之统领。
2、七略略模糊的笔画边缘。不太平直的线段。以及,六厘米左右的距离。却都在阳光的抚摩中,轻描淡写地停留在这里。
3、《史记》及刘钦《七略》皆云为周守藏史。
4、七略曰:蹋鞠,兵势也。
5、范文澜论《七略》葛兆光从思想史角度论目录。
6、凡七略九流无不阅览。
7、《七略》曰:?周时史官?学童书也,与孔壁古文异体,?奇字也。
8、玄经释典,靡不该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练。
9、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
10、及长,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尤工文辞,藻思清赡。
11、《七略》中的《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12、《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刘向刘歆的《七略》而来。
13、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7卷。
14、撰《古今丧服集记》、《元徽四部书目》,依《七略》作《七志》。
15、歆遂总括群书,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16、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17、《七略》保存了关于古代典籍的许多宝贵的资料。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
18、七略”、“九流”,是指广泛的学习内容。
19、《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0、武库森然见经史,刘家《七略》安足比。
21、章炳麟《?书?徵七略》:“略者,封畛之正名。
22、陶宪曾评《汉书?艺文志》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篇重者,盖《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其书全收入儒、道、纵横、杂各家,又择其中之言兵权谋者,重入于此,共得二百五十九篇。
23、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
24、四部七略,莫不浏览。
25、东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略彼空储。
26、(相当于《七略》的诗赋略,收录集部书)。
27、《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28、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表献之。
29、《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30、《通典?选举五》:“人之心智,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书籍无穷。
31、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
32、从伏羲到三皇五帝,再经过西周、东周,历数几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以易学为起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
33、刘酞《七略》以史书入“春秋”类,历汉、魏、晋至南朝、王俭作《七志》,沿袭不改,阮孝绪《七录》,才开始创“纪传隶”以著汞史籍。
34、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35、撰《七略》也未收录,其为伪托当无疑义。
36、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
37、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38、弋志书林,咀风骚于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于九流。
39、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
40、刘向《七略》简欲青,蔡邕《九经》石半紫。
41、《宋书?律历志序》:“刘向《鸿范》始自《春秋》,刘歆《七略》,儒墨异部,朱赣博采风谣,尤为详洽,固并因仍,以为三志。
42、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体例,很象《七略》。
43、《七略》及其改编本《汉志》焉能不载?以其善通三玄、七略,为当时道徒之统领。
44、《天》,主编,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版。
45、李善注引左思《七略》:“?甲第之广袤,建云陛之?峨。
46、章炳麟《说于长书》:“章学诚故竺信《七略》,犹??为异论。
47、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著《别录》、《七略》。
48、《陈书?江总姚察传论》:“至于九流、《七略》之书,名山、石室之记,汲郡、孔堂之书,玉箱、金板之文,莫不穷研旨奥,遍探坎井,故道冠人师,?绅以为准的。
49、校?但惜无臣向,《七略》于今未有书。
50、一百七略有修理,也当作慈善事业,从那些“肯积阴功”的人家化募几个,修出些又狭又薄的路。
51、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7卷。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
52、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⑤,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53、《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
54、博综古今,凡七略、九流,无不浏览。
55、可惜的是,《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56、宋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撰为《七志》。
57、周必大还是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
58、自料必死之际,《七略》可托付者,依然是戚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