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宇:fó y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寺。 唐 康骈 《剧谈录·慈恩寺牡丹》:“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歷。” 宋 苏舜钦 《顶破二山诗》:“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 宋 苏辙 《游庐山山阳七咏·归宗寺》:“佛宇争惟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 寺院也。宋、苏舜钦〈顶破二山〉诗:「因成两佛宇。」;宋、苏辙〈归宗寺〉诗:「佛宇争推一山甲。」

1、明、清两代,明霞洞为僧、道交替住持,明嘉靖十二年陈沂《鳌山记》中有“僧垂木阶下”和“左有佛宇僧庐”之句。
2、最盛时佛宇多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3、龙蟠寺鼎盛时,日有僧人百众,佛宇楼阁,金碧辉煌。
4、范样雍说它“钝扬佛宇,而因及人文。
5、纯澈透明的晶莹光彩,仿佛宇宙都因此而静止。
6、前及设像佛宇塌座之北,东西有隙地数十步。
7、公元935年后百济发生内乱,甄萱长子神剑联合二子良剑和三子龙剑幽禁其父于“金山佛宇”,弑杀被甄萱立为储君的四子金刚,自立为王。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之间,与其俗兄妙应共议舍祖上所遗居宅改为佛宇,并将其父母葬于寺东,号称“双燕栖梁”,墓碣书刻“五大夫黄公之墓”。
8、巨大的木星彷佛宇宙吸尘机,保护内行星免受太多外来物体撞击。 nasa
9、佛宇数区隐于阴崖之下,绰乎有余。
10、殿堂庄严,三宝齐备,俨然一座百宝光明的佛宇梵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桐柏山麓。
11、寺内佛宇楼阁金光闪耀,绿树成荫,花香氤氲。
12、果见星霜屡变,佛宇荒凉,顾左右前後之间,唯瓦砾蒿莱尔已,虽有殿堂,岂堪游礼者乎。
13、半山上九莲岩,楼台亭阁,佛宇道观,层层排列,散落山间。
14、(见《百城烟水》)《姑苏新志》又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
15、宋苏辙《游庐山山阳七咏?归宗寺》:“佛宇争惟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
16、据《徐霞客游记》载,五面峰之巅为佛宇峰,时山腰有僧寺,霞客曾于此避雨小憩。
17、整顿佛教徒:当时的“浮图”,都获国王准许随便出入王宫,“以事干秽圣德”,又擅自“营立佛宇”,在崔忠献眼中,这些行径都不太妥当,于是意图令他们“不迹于宫”,多余的佛宇“削去勿留”。
18、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19、附近山民得知和尚结庐岩洞,潜心佛事,遂纷纷捐助银两,兴建佛宇。这几年又分别增建和扩建了大雄宝殿和佛堂,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佛宇寺群。
20、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
21、昨晚天气风雪,庄家先有一病橐驼,虑其为所毙,遂覆之佛宇之北,念佛社屋下。
22、唐康骈《剧谈录?慈恩寺牡丹》:“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
23、南海西北是静谷,松柏苍郁,翠竹葱茏,奇石竞秀,芳径探幽,屏山镜水,月地云阶,如入佛宇梵宫。
24、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25、载,五面峰之巅为佛宇峰,时山腰有僧寺,霞客曾于此避雨小憩。
26、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
27、使佛堂焕彩,佛宇更新。
28、改革开放后,地方善士铢积寸累,集力兴修,于废墟上建山门、天王、大雄诸殿,使古寺延续,佛宇重光。
29、故司设监太监吴亮,宣德正统间于京都西玉河乡城子村捐己赀创造佛宇一所,赐额曰崇化。
30、近日拍摄到的一张红外照片显示,船底座V385形成的星云酷似一张撅起来的巨大嘴唇,仿佛宇宙正在亲吻人类。
31、清乾隆初年(1736?1745),南普陀寺住持如渊和尚募资复建,辟为莲花道场,佛宇禅房,左右数椽。
32、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
33、普陀岩依山而成,佛宇俱梵以石。
34、墩坡昔有炎帝庙,俗名火神庙,巍峨山门,三进佛宇,大雄宝殿院中,植有古银杏树两株,高耸入云,蓊蓊郁郁。
35、后来佛宇禅房尽塌,植物园草草搭盖几间房屋。
36、初,前守种侯度爽垲之地于川之西南,背山面川,规可以容数百区之广,以为不如是之宏大,则不足称佛宇之尊;今守张侯谓经营之既久,而恐勤者有惰,日加戒促,以底厥成功。

37、其丰富内涵正如明代毛晋所评:“铺扬佛宇,而因及人文。
38、经堂院依岩建有七层佛宇,是在乳必多杰居住过的石窟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才、称做“噶玛区”,相后保存有乳必多杰
39、龙凤岩佛宇从明朝弘治年间慧庆法师募捐创建开始,经历了清初镜彻僧、雍正七年秒渠僧、乾隆二年寂僧等先后重建重修。

40、十二年(1533年)陈沂所作《崂山记》中记载,明霞洞“陡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左有佛宇僧庐”,可见此时为和尚住持庙宇(明末清初又曾有过佛、道交替住持)。
41、自虚窃意佛宇之居,有住僧,将求委焉,则策马入。
42、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乃发大愿募粒,磨杵团纱,艰辛喻岁,鼎建后大殿,各五楹,东西禅房各倍之,使净居寺佛宇僧舍次第焕然,法像庄严,金壁辉耀。
43、皈依的过程,根据黄滔的记载是:“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现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
44、该寺气势恢宏,佛宇僧寮之盛,可与五台、普陀之名刹相媲美。
45、宋苏舜钦《顶破二山诗》:“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
46、使禅堂焕彩,佛宇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