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词:zhōngcí 基本解释:[middleterm]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所共有的名词●详细解释:逻辑学术语。详“中项”。★◎中词zhōngcí[middleterm]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所共有的名词★理则学上指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所共有的名词。
2、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3、(《箧中词》三)其自为词有《心日斋词》四种。
4、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5、唐张九龄《酬王六寒朝见贻》诗:“渔为江上曲,雪作郢中词。
6、基本上,除了每个文件中的每个词语的出现频率,还必须收集每个文件中词语出现的偏移列表。风格:由词汇的选择,句子中词汇的安排,句子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某一作家的特定的写作方式。
7、也许,从历史的角度衡量这个问题,可以缓和对中词的争论。
8、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
9、维机器翻译系统中词典的研究
10、近人叶恭绰《广箧中词》则说“汉父丈为词卅载,功力甚深,清回丽密,可匹草窗、竹屋”。
11、中医药学文献英译规律中词汇学特点分析
12、应该指出的是,此词前结写栖鸟惊躁,后结写好梦惊回,虚实结合,前后映衬,极力突出了离乱中词人的形象。
13、通过大量的例句对俄语中词的重叠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分别从通用重叠和专用重叠两个角度论述了词的重叠结构的定义及其结构模式。
14、26千禧韩中词典,韩振乾主编,韩国进明出版社, 2000年。
15、王国维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
16、清谭献《箧中词》四:“?莲生?有白石之幽涩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无其率,有梦窗之深细而化其滞,殆欲前无古人。
17、宋范成大《浣溪沙?元夕后三日》词:“鱼子?中词宛转,龙香拨上语玲珑,明朝车马莫西东。
18、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
19、本文以大量语料为依据,用静态描写和动态对比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汉语中词缀“子、儿”等的独特用法。
20、翻译过程中词语弹性的语义阐释
22、汉语字词识别中词频和语义透明度的交互作
23、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
24、前人评曰“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剧中词与曲,情深意远,优美感人。
25、浅析阿赫玛托娃诗作中词的文化伴随意义
26、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27、无意识记忆中词汇具体性效应的实验研究
28、翻译中词的省略和添补是常用技巧,词性的转换和句型的转换也十分常见。
29、六:“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30、论维吾尔语中词汇手段与语义模糊
31、摘要英语词汇衔接主要是建立在语义联系的基础上。对英语语篇中词汇街接手段的正确辨认和运
33、短语中词在数据库列中出现的顺序必须与中指定的顺序相同。
34、古汉语教材中词类活
35、yǐng zhōng cíㄧㄥˇㄓㄨㄙㄘㄧ?郢中词(郢中词)美称他人的辞章。
36、【《箧中词》二】谭献曰:“白石故以幽胜。
37、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语境的设置
38、翻译中词典的选择与运
39、致力甬剧改革,融汇四明南词中词、赋、调,改造原来不够品位的甬剧词、赋、调,创造“新悲调”,发展“五更调”等民间小调,丰富甬剧唱腔旋律。
40、谭献在《箧中词》卷五中谓“此词殊怨”,而在怨情的表达方面,幽约宛转,固为显示女性色彩的怨词。
41、奥巴马的竞选演说辞中词汇重复出现的频率很高,甚至同一词汇在不同语篇中反复出现,有效地构成了统一连贯的语篇。
42、隐含语意索引(LSI)是一个能有效捕获文档中词的隐含语意特征的方法。
43、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对目的语词汇层面的理解与掌握,在掌握一门语言中词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爱情是人类机能所能达到的最高目的,爱情是不容置疑的,必须被看成人生最大的报偿
44、摘要据境索义是利用语境解释言语中词语准确语义的一种训话方法,上下文语境是我们据境索义所利用的主要对象。
45、我国当前立法语言中词语运用失范分析
46、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尚书工部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
47、书面语和口语也有规则或“语法”来定义句子中词语的顺序。
48、在《圣经》中,苍穹似乎是被锤打的东西,希伯来语中词语就是被锤平的东西,就像铁匠用锤子把金属打成一块薄片。
49、渔为江上曲,雪作郢中词。
50、唐高适《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诗:“飘?波上兴,燕婉舟中词。
51、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方法较多用于研究词汇体系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较少用于研究篇章的语义。
52、举例来说,世界上并没有语言能够通过,改变句子中词的顺序,来构成疑问句。
53、聚陇中词客,辽西健笔,故友新俦。
54、【《箧中词续》二】谭献曰:“茵溷飘零,感均顽艳。
55、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56、登崇宁元年进士第,中词学兼茂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