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zhù ch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晋书·四夷传·秦国》:“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唐 岑参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诗:“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清 黄景仁 《初夏命仆刈阶草》诗:“梅雨穿老屋,柱础苔气溼。”《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柱础就是柱下的基础。它主要的功用是将柱身中的荷重载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

1、八角砌圆弧形砖柱,上饰石雕螭首,下奠石柱础。
2、寺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侧为宽敞的回廊,两廊旁有法堂、钟鼓楼、禅房、客房等,构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物,其中大雄宝殿非常壮观,系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进深三间十一米,面阔三间,每间五.二米,朝南偏东四十度,柱础为唐朝莲花础,直径一.○八米,井盆式的木构架梁,藻井彩会龙凤、飞天、宝盖莲花、牡丹等图案。
3、1991年在对炮台进行清理工作中,发现了铁炮、炮弹,洋枪子弹墙夯具,青砖[柱础、滴水、瓦当、瓷罐、瓷碗、瓷盘、瓷匙、銮铃等文物近百件和原来的房址遗迹。
4、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
5、覆盆莲花石柱础,直径0.6米。
6、庙宇大门前设两根花岗岩石柱承托下饰飞头,上覆以绿色琉璃瓦,正殿设六根格木圆柱承托重量,下有柱础,尚有斗拱。
7、熹平石经东魏自洛阳迁邺,北周又迁返洛阳,隋开皇年间复运入长安,以后被用作柱础。《郑固碑》,结体内敛,横画左右开张《熹平石经》,体势方整,笔画丰厚,风格端庄。
8、而且又发现一块唐代造像碑截锯而成的柱础,说明唐朝台骀庙已在此址存在。
9、庙的6根圆点金木柱用材粗大,配浮雕双龙、麒麟、花鸟雕鼓镜式柱础,斗拱、明间两攒,次间一攒。
10、尤其是塔身转角雕出梭形瓜楞状倚柱,覆盆式柱础,此种做法除宁波保国寺大殿外,已不多见。
11、厅柱础底为莲瓣,鼓腹处镌刻鸳鸯戏水、梅花鹿竹、荷花鸳鸯、鹤寿延龄等图案。
12、柱脚前后置石抱鼓,柱础为覆盆式。
13、大厅中植四柱,下垫八角花岗岩柱础。
14、柱头卷杀,?形柱础,下垫覆盆。
15、总章观高10丈,芳林园引水至九龙殿前,著名机械家马钧制作水转百戏供皇帝观赏。东、西两沟之间有天台山,山上原有九龙殿,亦即排云殿,有柱础、石块、残砖、瓦及两尊土阙的遗迹。
16、柱式:古典建筑中,几种风格的柱式的总称,特别是以所使用的柱、柱础、柱头和檐部的式样来定义。
17、柱础为青石八角莲花覆盆形。
18、六石雕遍于门框、门额、石柱、柱础,有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形式,连瓦檐瓦都是雕刻,图案典雅,刀工纯熟。
19、中院仍居中设五开间正房,现房屋基址轮廓及柱础仍模糊可见;后院呈四合院格局,应属祠堂看护者、往来祭拜人住宿歇息之处。
20、上幢大厅神龛放置一翘头、牛腿浮雕花板木香几桌,天井边两侧保壁柱下有八棱形紫红石柱础,柱础浮雕“鹿、象”图案以团花相间。
21、和记张生创始人、玉成窑传人张生联合书画家、文化名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和相关权威机构传承玉成窑的特点,限量摹古创新系列墨宝紫砂已经推出了博浪椎壶、汉铎壶、柱础壶、瓜娄壶、秦权壶等套装系列,作品均造型独特、做工精致,铭文、书法精妙入神、独具匠心,切器切茶,体现出高深的文化底蕴,尤其镌刻精美自然。
22、内柱高约6米,柱础为莲瓣覆盆式。
23、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
24、二进柱础八角形,下置覆盆。
25、建筑用料十分讲究,门窗、窗扇、隔扇等多用楠木制成,3米多长的抱围大柱有100多根,青石柱础上雕有八骏马等精美图案,长3米以上的铺地石多达300多条。按惯例,只要在堤外筑上“抱围”,堤内的管涌和散浸的水量就会减小、水色就会变清,但筑在麻塘垸的这两个“抱围”似乎不怎么管
26、八角各施圆倚柱,下置覆盆式柱础。
27、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石,芜没良乡驿舍,裂为柱础。
28、门廊宽11.45米,深2.1米,檐下梅花石柱四条,花篮柱础。
29、柱础呈扁鼓状,殿顶饰简瓦板瓦合
30、柱础有覆盆、瓜楞、斗形、方形等。
31、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32、墙石脚青砖结构,木架梁、石柱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