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爱造句 3年前 (2022-04-30) 经典造句 177 0

致良知:zhìliángz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致良知」是王阳明所提出的最重要学说。据阳明弟子钱绪山说:阳明之教有三变,居贵阳时,首倡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生静坐,江右以来,才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生言下有悟。阳明并说:教学生静坐,久了学生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的毛病。所以近来只指明致良知的工夫。学生真见得良知本体明澈,是是非非莫非天理,不论有事无事、精察克治,都归并一路,才是格物致知实际工夫,不落一边。因为良知原不分动静,致良知比静坐工夫较为无弊(见〔王文成公全书·刻文录叙说〕)。  「良知」一词首见于〔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阳明致良知说,可溯源于此。把人天生的道德理性(仁、义),扩充出去实现于天下(达之天下),就是致良知。  阳明进一步把良知视为本体,而致良知是恢复心之本体。所谓「致」,是精察体认良知,自然能坚信奉行良知,而恢复良知莹彻的本体。  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又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以及「良知者,心之本体」。因此,他说的心也称为良知,良知即为其心学的基础,故又说:「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并用「致良知」三字来代表他的学说主旨,他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阳明认为良知乃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世之变。」良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自能判别是非,进行「好是、恶非」的选择。同时,良知为人人所固有而圣愚皆同的,故言:「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再者,良知即为人的至善本性,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阳明说:「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但当人性的发动有所偏执时,就是私欲蒙蔽了良知、天理,圣人与常人的差别,就在于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胜私复理」,即克除私欲对良知的蒙蔽,以恢复内心之天理,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而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良知。」可见,致良知也就是充分彻底地发挥人心判别是非、昭明天理的灵觉,进而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离」的圣人境界。  致良知的工夫是渐进的,良知愈思愈精,工夫愈久愈觉不同。良知虽本体如一,无所增损,但良知所知的范围则渐次扩充。今天良知所知如此,只随今天所知扩充到底,明天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天所知扩充到底。  心的本体,自然知道是非,即是良知,此是「心即理」。将此良知用在事事物物上,为善去恶,而无私欲蔽隔,良知所知就能行于事物,即知即行,此是「知行合一」。圣人之学;悉在于此。  良知即天理,在此心上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致良知。知行本体即是良知,即知即行,致知必在行,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在良知上用为善去恶的工夫,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合于理。--作者:王开府

1、一说,他慨叹道:”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2、《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最终归于致良知。

3、第二部分:王阳明认识论思想的内容——“致良知”,包括认识的来源和标准、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与实践。

4、致良知,龙场悟道;施善举,弘福梵音。

5、如此,则致良知三字著在何处

6、著《传习录疑》1卷、《致良知说》1卷、《惜阴录》12卷。

7、他还消解了致良知作为道德实践系统的开展维度,从而体现了对王阳明学说的过度与片面的诠释。

8、后来王守仁据以提出“致良知”说,作为道德的修养方法。

9、鹿久徵欣喜地看到善继的进步,进而申论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以谆谆指导善继,强调“致良知”须加“问学”功夫:“看善继所言并其文字,道理上俱见其大头脑处有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意思扩充得去,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眼前功名无论也。

10、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是,聚生徒究性命之文,致良知之学。

11、《寄邹谦之书》:“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12、尝语人曰:‘致良知者,慎独也。

13、这期间,他父亲曾赠给他一方精心雕制的“致良知”砚以鼓励。

14、言致良知,正指此。

15、王主讲“致良知”。

16、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

17、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

18、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

19、隆庆初年(约1567)辞官回乡,于县城北郊建东溪书院讲学,阐发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订学习制度,每月朔、望大会诸友质疑辨难,各求有得。

20、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21、如何“致良知”?

22、王守仁则为“致良知”。

image.png

23、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

24、即便不是宗教,而仅仅是走王阳明的“下倾路线”,也是需要“致良知”,不仅要读经,还要履践。 

25、并反对拘泥于经书文字,如果这样做,反为经典束缚了致良知。“致良知”的教育过程,便是教人直接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

26、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

27、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28、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

29、盖因此论带有明显的儒道杂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后世文人以六经注我的产物。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

30、认为良知一点虚明,便是作圣之机,时时保住此一点虚明,不为旦昼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强调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

31、若概云致良知,不加问学功夫,将至于臆见为良知,其去道也远矣。

32、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33、阳明“致良知”之说,固是直指,然《大学》须还他《大学》。

34、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

35、南中三载,始觉有得,而才气过高,遽为致良知之说,自树一帜,是后毕生鞅掌军旅之中,虽到处讲学,然终属聪明用事,而少时之熟处难忘,亦不免逗漏出来,是则阳明之定论也。

36、他的致知,则是“致良知”,“良知是孩知敬孺慕的一点心肠”,“故讲学为吃紧功夫”。

37、儒学“内圣”学说以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说贯穿始终;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学次序;以王阳明心学“格心之物”和“致良知”为修学根本。

38、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39、一百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40、其弟子因对其致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若干支派。

image.png

41、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42、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43、因此,他在继承了孟子的“尽心知性”和王守仁的“致良知”的心性思想上,又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心性理论

44、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

45、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