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zhūgěli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民间故事对他的智慧谋略多所渲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谋的人物。瞿秋白《乱弹·水陆道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精明强干大权独握的诸葛亮。”峻青《海啸》第二章:“‘放心吧,嫚姑子,’老金头笑嘻嘻地说:‘你不知道你们的头儿是个诸葛亮吗?他有退兵之计,你急什么?’”★人名。(公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諡号忠武。着有《诸葛武侯集》。 诸葛亮(181年-234年)[1],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諡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生平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徵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监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评价 诸葛亮少时已有超出众人的才能,英杰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汉制,约今1.85米),容貌甚为俊伟,当时的人都十分奇异。 诸葛亮忠于主君,备受后世推崇。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做事都亲力亲为,忧公如家,《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诸葛亮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下葬时挖一个洞,只要棺木能放进去便够,自己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三十年,他的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一起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治政上更有突出的成绩,除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常为刘备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又敢于认错,在第一次北伐时,因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后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将马谡处死。《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因马谡兵败连坐被髡(髡刑:剃发),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构想,曾发明损益连弩(诸葛弩、元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推演兵法,作的八阵图,直至唐代名将李靖仍十分推崇。 由于《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近现代经常有彻底质疑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观点。但是作为蜀汉十多年间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前线决策者,除平定南方叛乱以外,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长期进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国,反而占得了魏国阴平、武都两个郡。其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三国志》中亦附有陈寿在《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谈论诸葛亮的功绩。着作《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参考资料:网路资料及维基百科。
1、他知道功名已成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便改途易辙,学南阳诸葛亮的耕隐生活,隐居于九里山的水南村,自号“老龙”,把草堂取名“耕读轩”。
2、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
3、诸葛亮:“是清风寨的人强抢你上来的吗?
4、其实,街亭之战本来是诸葛亮消灭司马懿的一个天赐良机。
5、九岁大的贝吉欧模仿主人杰克泰瑞托,习得一身绝技。这里是一代明相诸葛亮的故乡,风光秀丽,人杰地灵。
6、是一处泉水溶洞,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引此水灌溉。
7、《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8、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叫鲁肃借给他船、草把子和军士,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还叫鲁肃不要说。鲁肃回去后,果然只字不提。
9、尽管周瑜用尽心机,但诸葛亮还是棋高一着,借来“东风”,才使火烧赤壁计策得以实现。
10、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诸葛亮
11、又讽帝以禅位告庙,出居永安宫,移晋神主于琅邪庙。在永安宫中,刘备把儿子刘禅(阿斗)委托于诸葛亮。
12、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
13、七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
14、第9章诸葛亮真的有“七擒七纵”孟获吗?
15、另外一间是孙权的大殿,也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孙权众臣的地方。
16、《夜读拾得录(101)?千虑一失》一文中,提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就是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与蜀兵交战。
17、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
18、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19、被擒后假意向诸葛亮许诺劝说刘度父子来降,旋即回军向刘度子刘贤言及诈降之计,并与刘贤商议对付刘备军的对策。
20、自纪元二二八年起,诸葛亮连年发动北伐攻势,挥师祁山,袭逼关右。
21、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是否与周瑜见过面尚未可知。
22、于是在众人刺杀诸葛亮之后,尚章也从此退出飞羽,隐姓埋名伴在父亲与姐姐的墓前。
23、出自:《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24、《太平寰宇记?剑南道三?剑州》:“诸葛亮相蜀,於剑阁立门,以太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
2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6、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27、蜀志?诸葛亮传论》:“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
28、不管是借东风还是华容道,都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稳操胜算的结果,即便是变起仓促的空城计则是他一生谨慎给人的震摄。
29、诸葛亮六次与曹魏的战争,传称“六出祁山”。
30、诸葛亮出驻汉中时,张裔又以射声校尉兼领留府长史。
31、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郁达夫诚实忠厚的人,才能够拜托大事,所以安定刘氏天下的,必定是绛侯周勃,谨慎小心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业,所以振兴汉重天下的,必定是武侯诸葛亮。
32、蜀建兴元年(223),诸葛亮以亲遭大丧,虽雍?、孟获等叛,皆抚而不讨,务农植谷,闭关息民。
33、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诸葛亮12组织的功能,在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
34、从诸葛亮的失误谈领导者人才管理理念的更新事后诸葛亮,预言顶便当。
35、诸葛亮才智过人,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百千万民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
36、驰名中外的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古隆中,古朴雄浑的襄阳古城,蜿蜒东去的滔滔汉江,四季如春的避暑山庄鹿门寺等等
37、不过诸葛亮是从反魏大局出发,并不拘泥于这种表面文章,这倒是他应权通变,深思远益之处。
38、蜀志?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39、《我的第一本文学漫画书:三国演义3?赤壁之战》讲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周瑜等精彩故事。
40、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41、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42、从八莫出发,沿着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走的那条蜿蜒曲折的石板道,就可走到我国滇西重镇腾冲。
43、诸葛亮的成才离不开沂蒙文化对他的哺育与熏陶。
44、仰望智慧的天空,我们在佩服诸葛亮老谋深算的同时,也学到了他的感恩之心。是的,只要临危不惧,善于摆棋布阵,就能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在三雄鼎立的时代独霸一方。智慧的天空,竟是如此的精彩!
45、人人都会事后诸葛亮,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根据那些让我们自己想想都后怕的经验给出好的建议。
46、诸葛亮多谋善断,打了许多胜仗。
47、人家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得诸葛亮出山,邱若影坚信她不辞劳累,每日来医院负荆请罪,就算他是铁石心肠也有绕指柔的一天。
48、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49、汉水流域与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战略
50、呵呵呵呵……洛家……我毕生夙愿,便是解除热海诅咒,让洛家永远消失。洛埋名1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
52、《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53、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
54、诸葛亮真是个神机妙算的军事家。
55、诸葛亮曾说:“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56、例如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皆是诛心术。
57、当我们一起工作,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我猜两个人好过一个!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
58、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本人现欲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写友,组成一个兴趣团队,合作发表一些文章,目的是能够出版。
5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60、九智慧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想想吧:如果曹操没有郭嘉、程昱、贾诩等人的智慧;刘备没有诸葛亮等人的智慧;孙权没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的智慧怎么会实现三分天下的局面呢?也正是因智慧使他们的名字留下光辉的一页。
61、此时的场景是:禳星的大帐中七星条幅飒飒飘动,狂风挟着飞沙和枯叶猛烈地刮吹,主灯灭了,诸葛亮呆住了。
62、程公伴随建文左右,每当遇险时,就以智术使其脱险。人们之所以佩服诸葛亮,是因为智术更能体现人的力量。
64、该文表露了作者励志发愤、弃笔从戎、誓以救国的雄心壮志,并赞赏道学家得像孔子那样智勇双全,文学家得像诸葛亮那样谋略深远。
65、诸葛亮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
66、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场戏讲的是诸葛亮“星落五丈原”的故事,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将不久于人世,就通过禳星的方式来祈寿,不幸魏兵夜里偷营,魏延闯入帐内,吹入的秋风将用来禳星的主灯吹灭。
67、三国时的诸葛亮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智慧型人物。
68、被诸葛亮义正严辞拒绝。
69、后来,也只有诸葛亮这样的才子才有资格称“两司马”。
70、《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71、东汉思想文化走向与诸葛亮的政治思想
72、不过拍戏时,禳星的主灯并不是魏延闯帐刮入的风吹灭的,而是“诸葛亮”自己吹灭的。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