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干弱枝:qiánggānruòzhī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彊干弱枝”。加强本干,削弱枝叶。喻加强中央的力量,削弱地方的势力。语本《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閒,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后汉书·班固传》:“与乎州郡之豪桀,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彊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鋭,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於未乱故也。”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秦﹞改封建为郡县,削地方自治之权、销兵器,徙豪富於咸阳,为强干弱枝之计。”★语本《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闲,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比喻强化根本主权力量,削弱分歧的势力。也作「强本弱枝」、「强干弱枝」。
2、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枝,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这个此消彼长的变化,说明了辽朝皇帝坚持奉行“强干弱枝”政策,显示了契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趋向。
3、范雎所以要大论此事,意在用“强干弱枝”来迎合昭王。
4、北宋由于采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备废弛,战斗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协求和的国策,终为金所灭。
5、「强干弱枝」的干指树木的主干,枝指树木的末枝。
7、北宋多年来贯彻实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军事力量薄弱,边塞防卫松弛。
8、于是,在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雎开始在内政方面实施变革,推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加强中央王权。
9、宋初之强干弱枝,则以干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强中央实权、削弱地方势力。
10、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枝?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
11、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二章:“两汉强干弱枝之策大行,中央政府之权,达於极点。
12、京师是万国所会,强干弱枝,自古通规。
13、强干弱枝,内重外轻。
14、’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释义】犹强干弱枝。
15、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6、袁世凯强干弱枝,玩弄公民投票,公然恢复帝制。
17、词目强干弱枝发音qiáng gān ruòzhī释义加强树干,削弱枝叶。》之义,诸父昆弟无所不臣,所以尊尊卑卑,强干弱枝者也。
18、至道二年(996)七月庚申,太常博士直史馆陈靖上言:“古者强干弱枝之法,必先富实于内。
20、当今之务,宜早正东储,立师傅以保护,立官司以防卫,以系苍生之心;揽权衡,亲宗室,强干弱枝,以立万世之计;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孜孜万几,躬勤庶务,使民无谤?之响;省徭役,薄赋敛,修学官,遵旧章,贵农桑,贱工贾,绝谈虚穷微之论,简桑门无
21、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之义,在于此矣。
22、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
23、这就是“强干弱枝”。
24、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5、在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下,文人政治确实解决了前朝武人篡夺帝位的机会,也塑造了文化层面的人文帝国。
26、作,配以强兵,如此则深根固本、强干弱枝之义也。
27、北宋立国的政策,与前代有所不同,实行中央集权政策,集重兵于中央以造成强干弱枝之势。
28、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29、省非急之作,配以强兵,如此则深根固本、强干弱枝之义也。
30、制度上“以唐为鉴”、“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不仅有其特色,而且较之唐代有所发展。
31、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廷宠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弱枝遏恶止乱之务也。
32、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33、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持,非所以强干弱枝备万一之虞也。
34、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
35、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36、全国634府,在关中的有261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
37、三选,选三等之人,谓徙吏二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
38、西汉时陵县的人口也很多,主要是人为的迁徙天下富豪于陵县,以强干弱枝的结果。
39、让能对曰:“陛下愤藩臣之倔强,必欲强干弱枝以隆王室,此则中外大臣所宜戮力,以成陛下之志,不宜独任微臣。
40、自近及远,强干弱枝,是以汉实关中,徙诸豪族。
41、夫京师天下本,边将手握重兵,而一遇有事辄请京军,非强干弱枝之道。
4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
43、又移天下豪族,辏居三辅陵邑,以为强干弱枝之势。
44、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
45、辽中期以来,取代皮室军成为强干弱枝,宿卫行宫的主力。《辽史?百官志》将左、右、北、南皮室军并列,实属错误。
46、与乎州郡之豪桀,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