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历:yīn l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起于 周 末而传于 汉 初的六种古历之一。《后汉书·律历志中》:“案暦法, 黄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 鲁 ,凡六家,各自有元。 光 晃 所据,则 殷 历元也。”2. 殷商 时所用历法。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商 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 祖甲 以后,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 殷墟 曾出土一片胛骨,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月一正曰食麦’等文句,是 商 代历书的一部分抄本。”
1、石印出版的《殷历谱》是董作宾以12年时间利
2、周历并不纯粹意义上是周代历法,它与夏历、殷历甚至于颛顼历都与四分历有着直接联系,甚至于同以其为本。
3、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
4、殷历为正月。
5、1931年后,编著出版《卜辞中所见之殷历》。
6、所说殷历周公六年始入戊午?不同。
7、献公十五年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乙卯,距懿公七十六岁。
8、故《殷历》以为丙午,距元朔七十六岁。
9、缗公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丁卯,距楚元七十六岁。
10、董作宾在《殷历谱》里研究商代记时法的时候,以卜辞与《国语》互证。
11、乙卯者,以颛顼历及殷历推之,均为六月二日。
12、的法文译注以及相关的《殷历谱》。
13、1945年又编著出版《殷历谱》,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14、建寅、殷历建丑,颛顼建亥。
15、今考纪志多与殷合,故从殷历。
16、董作宾《殷历谱》的基础是"交食谱"。
17、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18、微公二十六年正月乙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丙子,距献公七十六岁。
19、定公七年,正月己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庚午,距元公七十六年。
20、惠公三十八年正月壬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癸酉,距?公七十六岁。
21、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22、颛顼历》,陈老此书是按《殷历》推算。
23、殷历又称“殷正”以12月为首。
24、元帝初元二年十一月癸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甲子,以为纪首。
25、〈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大陆杂志》10.3(1955):8-16。
26、炀公二十四年正月丙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丁酉,距微公七十六岁。
27、光、晃所据,则殷历元也。
28、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辛卯,距定公七年七十六岁。
29、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
30、他用充分的材料断定,殷历行用于周考王十四年(前427年)。。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31、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32、亦为殷历的代称。
33、约公元前1045年,殷历正月间,帝辛由山东人方回殷都朝歌过年。
34、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
35、元朔六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乙酉,距初元七十六岁。
36、汉末改历前用殷历,或云仍秦制用颛顼历,故刘氏、汪氏两存之。
37、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38、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