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塞:sì sà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指四方屏藩之国。《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郑玄 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2. 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战国策·齐策一》:“ 齐 南有 泰山 ,东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鲍彪 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西 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峯岳峙,万井云屯,南接 苍梧 ,北连 陘塞 ,真可称四塞之国矣。”3. 指四方边塞,边境。《敦煌曲子词·献忠心》:“四塞休征罢战,放将仕,尽迴戈。”《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仕,谁人敢去定风波?”1. 到处充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旧唐书·德宗纪下》:“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宋史·仁宗纪一》:“甲午,昏雾四塞。”2. 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乍晴暴热,风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荆榛四塞兮涂冥冥,连山赤黑兮延火烝。”★四方藩卫的国家。《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四境均有要塞、天险,比喻险固。《史记.卷六九.苏秦传》:「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充塞四方。《汉书.卷九八.元后传》:「其夏,黄雾四塞终日。」《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旁魄四塞,云布雾散。」四方蔽塞。宋.文天祥〈正气歌序〉:「乍晴暴热,风道四塞。」

1、《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2、关中盆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
3、先期黄沙四塞,昏晓不能辨,凡三昼夜。
4、李贤注:“四关,谓长安四塞之国。
5、昼夜歌钟不歇,山河四塞京师。
6、洛阳城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遗址、?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遗址,合称“八关都邑”。
7、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8、太宁元年春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京师火。
9、成为“秦之四塞”。
10、沛然四塞;充盛的样子。
11、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
13、历史的悲壮曾多次感染世人,“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推翻帝制是一场持久的革命运动,但辛亥革命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更为关键的是思想启蒙。
14、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15、明王?《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岳峙,万井云屯,南接苍梧,北连陉塞,真可称四塞之国矣。
16、郧阳因其“西控秦蜀,东捍唐邓,南制荆襄,地连商洛,群邑雄峙,其中犬牙相错,舟车卒止,昔人所称四塞奥区,三边重镇”(《郧县志》)而设郧阳府。
17、所谓关中四塞,当然是国都之外墙。
18、最后陛下也传授了一些法门给你,所以忠者大人也能使用神女霞光和浩气四塞?
19、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摹,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
20、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21、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22、和“四塞之国”。
23、同时,关中的地理条件也很优越,东肴、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北,武帝时迁今新安),西陇(陇山今六盘山脉南段别称)、?,南南山(今秦岭山脉),北则梁、九?、??诸山,渭河贯其中,有所谓“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险要形势。
24、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25、猿鸟一声人不见,松杉四塞径无痕。
26、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踏上松古平原,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气息,品味着宋代沈晦的“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赞叹,不知不觉间已出城一二公里。
27、《战国策?楚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
28、东汉初,冯衍遗上党守田邑书曰:上党四塞之固,东带三关《汉志》:上党郡有上党、壶口、石陉三关。
29、玄侦侯还云:「裕军四塞,不知多少。
30、邺有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
31、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32、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
33、因此古人说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34、国境三面环山,险扼四塞,不易用兵。
35、十二月戊辰,黄雾四塞。
36、【司马相如?封禅书】旁魄四塞。
37、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38、【史记?苏秦传】秦四塞之国,披山带渭。
39、考证:〔【史记?苏秦传】秦四塞之固。
40、设于行猎之际,烈风暴至,麈埃涨天,宿雾四塞,跬步不辨,以致翠华有崤陵之避、襄城之迷,百官狼狈于道途,卫士参错于队伍,当此宸衷宁无戒悔。
41、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