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秀:rú xi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德才兼优的儒士。《魏书·郭祚传》:“ 郭祚 忧劳庶事,独不欺我; 崔光 温良博物,朝之儒秀。”★ 儒者中之优秀者。《魏书·郭祚传》:「郭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不劝此两人,当劝谁也。」
1、年初,樊粹庭先生邀请了陈素真、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
2、崔儒秀,字儆初,陕州人。
3、1925年以后在虞城刘家班与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长期合作,并吸取名红脸孙照登的一些唱腔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派,1948年投国民党55师随军演出,建国后入虞城人民剧团为领衔主演。
4、如黄儒秀擅演《提寇》、《截江》、《拜帅》、《南阳关》、《黄鹤楼》等传统戏。
5、郭祚传》:“郭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
6、到辛亥革命后,虽因军阀混战,不能获得正常发展,但仍有一些知名的艺人间作演出如王锡堂(桂花油)、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赵义庭、孙子高等。1962年河南省举办戏曲名老艺人会演,特邀黄儒秀赴郑州主演《提寇》,河南省领导和文艺界人士高度评价他为豫东调文武小生的代表人物,并授予“名老艺人”光荣称号。
7、黄儒秀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7年受迫害致死。
8、主要演员有文武小生黄儒秀(艺名“黄娃”),刀马花旦张爱芝(艺名“小白菜”),青衣王锡堂(艺名“桂花油”),闺门旦晋秀兰,大净庞贵林,文生王明芝,须生张文修、李同印,奸净李万荣,丑李新河及青年艺术骨干小生李玉兰、汪玉花,旦杜月如、郭金凤、庞筱兰,毛净庞洪才等。
9、1932年,庞照祥辞去班主职务,聘请当时蜚声高调剧团的文武小生黄儒秀(艺名黄娃)掌班,至1937年底,因日军侵华兵连祸结,无人看戏而该班解散。
10、儒秀曰:“恃人有必死之心耳。
11、孙之獬死后,时任山东巡抚张儒秀上奏:土贼丁可泽勾引叛贼谢迁等陷淄川县,原任招抚江西兵部尚书孙之獬被贼肢解死。
12、该居委会总户数617户,人口3368人,辖有风调、美新、玉敦、儒秀、儒才、市一、市二、市三队8个村庄。
13、会兵溃,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经。
14、从地理位置和人员交流上说,商丘一代和鲁西南交往的密切程度要远远大于和开封一代的交往,著名的山东梆子科班大兴班曾在商丘地区演唱多年,豫东调较为有名的演员马金凤、黄儒秀、赵义庭均为山东籍人士,山东鲁西南境内的高调梆子的流入商丘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15、据康熙年间编纂的《阳曲县志》记载:“满洲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巡抚祝世昌、巡抚赵班玺、布政司使孙茂兰、提刑按察司使张儒秀、(太原)知府曹时举、(阳曲)知县刘汉光,奉旨建。
16、黄儒秀、王锡堂、赵义庭等,都是曹州梆子的代表。
17、张儒秀塘报临邑县“不知名士贼数人”潜入城内,烧毁衙署,劫去九百馀两银子,官吏闻风而逃,重现出清初社会动乱状况。
18、这些班社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演员,如人称戏子状元的红脸岳登鹏、黑脸张学为、“花脸兴”岳兴、“红脸王”刘法润、红脸“新头”许忠新、小黑头薛忠奎、文武生“黄娃”黄儒秀、黑脸“一声雷”张朝云、红脸“舍命王”郭进安、旦角“老少迷”周兴花、花旦“银铃铛”等。
19、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男演员先后有杨娃、李良富、王玉龙、刘群、李同新、唐玉成、黄儒秀、葛家彬、武志安,女演员先后有“大脚芳”、花桂荣、王桂荣、刘玉梅、杨秀荣、陈素花等搭班演出。
20、黄儒秀先生擅演文雅小生,兼演靠生、帅生、翎子生、短打生和娃娃生等,被群众誉为“生中之冠”。
21、时开原已失,儒秀募壮士,携家辞墓行。
22、该班曾一度有五杆旗之称:大花旗花桂荣,大红旗唐玉成,杏黄旗黄儒秀,雪白旗刘玉梅,小蓝旗陈素花。
23、1954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截江》,黄儒秀与王锡堂获奖状。
24、院四周陈列着历代碑碣石刻,其中“周召分界石柱”、“大唐孔子庙碑”、唐代“梵文尊胜真言经幢”、唐“佛顶尊胜波罗尼经幢”、唐“金刚般若波罗尼经幢”、唐“佛顶尊胜波罗密经幢”、“北周造像石刻”、唐“线刻华严三圣像”、明代“大理寺正卿崔儒秀碑志”等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5、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
26、黄儒秀先生除了小生戏拿手外,演丑角戏也非常出彩。
27、记载:“满洲城,顺治六年,巡抚祝世昌、巡抚赵班玺、布政司使孙茂兰、提刑按察司使张儒秀、(太原)知府曹时举、(阳曲)知县刘汉光,奉旨建。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