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chì chá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指无产阶级的革命浪潮。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七:“十月革命爆发, 莫斯科 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这几天正是赤潮高涨的时候。” 瞿秋白 《“什么!”》:“一九一七年之秋, 俄罗斯 红光烛天,赤潮澎湃。”2. 由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近岸海域晚春至早秋季节。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带有粘性,并有腥臭,故渔民俗称臭水。六十年代以来,城市污水大量排放,造成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致使出现赤潮。赤潮能杀死贝类、虾类和鱼类,严重危害渔业生产。★ 又称红潮。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常发生于近海海域、江河,湖泊中有时也可以看到类似现象。
1、有机除藻剂对棕囊藻赤潮最佳投药期是其对数生长期的前期。
2、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有效工具,模型研究不仅有益于探讨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而且是把研究结果应用于预测预报的桥梁。
3、这次红潮由赤潮异弯藻组成,这种红潮在香港水域较少见,并不含毒性。
4、在一些国家认为是环境灾难的环境,在中国很常见:工业城市的居民很难看到太阳,孩子们因铅中毒或者其他形式的污染而生病或死亡,海岸线被赤潮海藻堆积,海洋生物无法生存
5、2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对藻类等原生动植物起到迅速的杀灭作用,据孙晓红等报道,取赤潮海水进行30min臭氧处理后,红色赤潮海水完全氧化变为无色透明状,水中的夜光虫全部被杀死呈粉碎状。
6、海产,在大量繁生时,往往形成水华或称赤潮。
7、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引人赤潮生物的天敌来防治赤潮也是一种治理方法。
8、主要赤潮生物为具毒害作
9、由于某些微小生物的急剧繁殖,导致海水变色,水质恶化,并使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叫做赤潮。
10、本文推测uv - b辐射的变化可能是影响赤潮发生的诱因之一。
11、全年累计发生赤潮面积13738平方公里,增加18.3%。
12、乍现赤潮霓云之海。
13、藻类的生长繁殖对海色的影响尤为明显,当某种海藻急剧繁殖而在水中的密度很大时,可发生赤潮现象。
14、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的全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同时加强了海水浴场、海洋保护区、海水增养殖区等功能区监测;首次在平潭和云霄海域设置了贝类监控区;开展了围填海、海砂开采、互花米草、陆源排污口统计监测;并在闽江、九龙江、厦门杏林工业排污口、宁德蕉城市政排污口邻近海域开展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在全省近岸海域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对三都湾、闽江口、厦门近岸海域赤潮监控区实施高频率、高密度的定时定点连续监测。
15、这与开放海区赤潮发生期溶解氧常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情况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16、探讨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几个问题: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近年来多发的水华、赤潮等水的富营养化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防治对策。
17、全年舟山海域共发生赤潮9次,累计赤潮面积2440平方公里。
18、另外,水污染也会加剧赤潮。
19、用絮凝剂pac和pass絮凝处理方法对棕囊藻去除是可行,因其见效快,效果好,可作为应急措施处理棕囊藻赤潮。
20、另外,在平海湾海域和小星山以北海域均发现了2条面积较窄的赤潮带。
21、由此可见, ? ?湖初级生产力极其异常,有爆发赤潮的高度危险。
22、赤潮通常是由于农业杀虫剂、清洁剂引起的,或是因为营养增大的水域状况。
23、沿海沉积营养物质对引发赤潮的潜在影响
24、其中1 98 9年渤海等海域发生赤潮,导致养殖对虾、贝类等的损失达几亿元。
25、赤潮可以从多种途径产生危害,不仅危害单个的生物,而且危害生态系统。
26、除了夜光虫外,沟腰鞭虫(Gonyaulaxspp.)、裸甲腰鞭虫(Gymnodiniumspp.)大量繁殖时也能引起赤潮。
27、通过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海洋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掌握我国近海赤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了解其危害机理,阐明赤潮高发区赤潮形成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为建立"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发展全球赤潮生态学和海洋学现代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28、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型生物是天然水体中具有调节藻类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潜在因子,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并具有宿主的专一性,是一种非常有潜质的赤潮调控因子。
29、全年累计发生赤潮面积10892平方公里,减少22.8%。
30、赤潮亦称“红潮”,主要是由某些直径仅为千分之几十毫米的微小浮游植物,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
31、赤潮生物主要是浮游的藻类,如甲藻类、硅藻类、鞭毛藻类、夜光藻等。
32、的智能赤潮预测预警系统研究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