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fótuó 基本解释:[Buddha]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详细解释:1.梵语Buddha的译音。或译为“浮屠”、“浮图”、“菩提”、“勃驮”等。简称曰“佛”。意为“觉”。佛教认为,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可为“佛陀”。佛教徒即以此作为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浄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鲁迅《准风月谈·黄祸》:“他还画了一幅图,是一个罗马装束的武士,在抵御着由东方西来的一个人,但那人并不是孔子,倒是佛陀,中国人实在是空欢喜。”2.阿弥陀佛的省称。唐寒山《诗》之七四:“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3.指佛门。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五章:“默默思量,只好出家皈命佛陀。”★◎佛陀Fótuó[Buddha]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 佛陀,梵语及巴利语(Buddha)又作佛駄、浮陀、浮屠、浮图等音译,而意译为觉者。佛陀本指释迦牟尼佛,后来演为觉悟真理之总称;觉者又译为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两种意思。如所谓觉察烦恼为世人之贼,这名之为一切智。如知觉诸法的事理,了了分明,如睡得寤,如此觉悟,名为一切种智。自觉又能使觉。自他的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简略凡夫,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佛」之训解上颇有异说,或汉语上转讹之因素,严格而言,凡成佛的众生,都是佛陀,并不必限于释迦牟尼。然关于「佛陀」一词之说法颇多,如:(1)〔宗轮论述记〕云:「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2)〔佛地论〕云:「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3)〔大智度论二〕云:「佛陀秦吉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4)〔法华文句一〕云:「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5)〔大乘义章二十末〕云:「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盘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亦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很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神,言其自觉简略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等均可看出各家对佛陀一词所作之诠释。--作者:余崇生★佛教中指证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如佛陀释迦牟尼。 △浮屠、浮图、佛驮★佛教指证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为梵语buddha的音译。《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桓帝时,襄楷言佛陀、黄老道以谏,欲令好生恶杀,少嗜慾,去奢泰,尚无为。」也作「浮屠」、「浮图」、「佛驮」。
1、村民听了佛陀的话,看见舍利弗的异迹,都对佛法生起信心。
2、佛陀微笑着说: “舍利弗,你只在此生这个片段看到了我。
3、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4、天使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有他们的工作要做耶稣现在在比较高等的境界教导那里的众生佛陀也已经去佛土做?的事情,只有我们在这里可以救自己。
5、现在亲身来访佛陀圣迹,早已对他那种独步当时、雄视百代的伟人形象肃然起敬起来。
6、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瑟知林?林竹修劲,被山弥谷。
7、看不见佛陀之光,不关注佛陀,而执拗于命运的安排,就如同把柱子埋在沙中,即使运用谋略,也是没有根基。
8、她不但穿着华丽正式,还亲自编理发髻,一早就来到打禅区,让我们一出定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圣人。佛顶髻,启迪上升到囟门之上,是佛陀头顶上升的火焰,定义为是从一位完全的觉悟者头顶上而来。
9、罗侯罗虽然贵为皇太子,出家后,佛陀对他却十分严格,比一般弟子更苛。
10、老鹰正要猛扑鸽子,鸽子认出佛陀,躲到他身边。
11、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亦如是修行。如诸比丘道正者毒亦不行。
12、阿难尊者禀白佛陀说:“世尊!
13、十一月初一,自己准备疏文禀白佛陀,希望能够求生极乐净土,然后每日焚烧一则疏文。
14、佛光山目前已经有一颗佛牙舍利,再加上佛指舍利,佛陀留在人间最珍贵的宝物汇聚在佛光山,千年难得一见。
15、你修这个法门也会散发出像耶稣画像上的光芒,具有超能力的人可以看到你的光,所以他们画耶稣佛陀,都有光围绕著他们,如果你开天眼的话,可以看到修行高的人都有这种光,很多人都看得到。
16、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小乘的论典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乘的经典有唐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乘的论典有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等,由这些经论使我们知道佛教对宇宙现象的重视。
17、一百三佛陀不鼓励徒劳无益地穷究一些不能解脱苦恼的推测性问题。
18、如佛陀曾经所说,止与观两者对证得良好、有力的诸种定境都是必要的。
19、佛陀也没有上帝,马哈维亚也没有上帝,但他们从来没有疯。
20、若存胡音云佛陀盘遮阿梨耶阿弥陀佛陀修多罗。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
21、如佛陀指出,一位婆罗门之能成?精英,非因他生于婆罗门之家,而只有当他真正以善巧动机行事之时。
22、那些想获得声望的人;想托生为女人身的人;想获得密友和亲眷的人;想成为国王、王后、大臣、王子等高贵王族亲戚的人;想观仰佛陀面容的人;想得到大乘大菩萨评价的人;想实施“六度”的人;想成为佛近身弟子的人;想通过次第修习而成佛的人等等,据说都可以通过崇拜和祈祷迦诺迦跋黎堕?达到他们的目的。
23、在那种经验中,佛陀、心性和上师的智慧三者融合为一。
24、无患菩提子:又称鬼见愁,中国传统用于驱邪避鬼,无患子在佛教中有着神圣的意义,佛经中有一卷《木患子经》就以此植物为名。,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
25、而且佛陀的继位者并不是声闻阿罗汉,而是弥勒菩萨。
26、《三摩地王经》是佛陀应一位名为月光童子的菩萨请求而给予的法教。
27、与此四禅定相并重,佛陀所推奖之另一方式即所谓四色定(a^nu^pa)是也。
28、在此之前,佛教已经由西域东传我国,而西域诸国古德名僧亦入我国传译经典,如安息之安世高、昙无谛、安法贤、安法钦,月支之支娄迦谶、支曜、支谦、法护、支法度、昙摩难提、支道根,康居之康巨、康孟详、康僧铠、康僧会、昙谛,龟?之帛延、帛尸梨密、帛法炬、佛图澄、莲华精进,?宾之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僧伽罗叉、昙摩耶舍、弗若多罗、卑摩罗叉、佛陀耶舍、求那跋摩等。
29、若我们今生今世,乃至世世生生以佛陀的“一切智”做为最高的生命诉求的话,则这一生的一切一切,包括婚姻、事业、感情种种的挫折,就算不了什么,毕竟那些都只是副修,不是我们的主修。
30、宝座两侧分别站着佛陀的两大弟子。
31、佛弟子优婆离于佛陀入灭后结集律藏,是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竟,以香花供养律藏,即记下一点置律藏前,尔后,众圣年年依其法下一点,表示经过之年数。接受了梁鼎芬的委托,便等于新立一个家,而且对这位美而能诗,别有隐痛的龚夫人,要代梁鼎芬弥补极深的内疚,纵非香花供养,起居服御,不能让她受半点委屈。
32、法意则誓愿成为亲近佛陀、捍卫佛法的金刚力士。
33、当时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故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
34、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
35、这样看来到底是谁比较富有?是外面的百万富翁,还是耶稣和佛陀?
36、据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中皮骨连立,日夜苦痛相续;目连见已,以?盛饭,往向其母,而其母以恶业所感受报,饭食皆变为火炭,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遂指示目连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美味饮食置於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仗三宝慈悲力,威神功德力,得救今世乃至七世父母之罪业。
37、阿弥陀佛!这里是佛陀教育论坛的学习英文版块,欢迎国内外有缘人在此交流!
38、当时有位叫傅毅的大臣说:西天竺古印度有此圣人,称为佛陀,全身呈金黄色,陛下梦见即是佛陀无疑。
39、沧海桑田,唯有颔首微笑的佛陀,持各异的手印静默在绿叶红花影映之中。
40、沙门:在此指佛陀的出家弟子。
41、那时,当佛陀还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时候,有一个叫作瓦库拉的年轻婆罗门,从舍卫国来,偶然听到宣讲的法
42、有如此之多的关于人类本性的伟大分析,从亚里斯多德到佛陀,都触及到了不寻常的人类真理,尽管只和有限的人类进行了接触。
43、如果有一个人与大众背道而驰——一个耶稣或一个佛陀——大众对这个人的感觉不会好,如果这个人是对的,那么众人都错了,这太过分了。整个群体无法容忍这么一个人;它是一根刺,会扎人的。这个人必须被除掉。奥修
44、我们有百万种原因来礼敬和赞颂佛陀——至高无上的说法者和无与伦比的导师,但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佛陀教导了我们缘起。宗喀巴大师
45、大家都称赞佛陀是医王,是医学及所有领域当中的王者,只因为佛陀无所不知。
46、阿难听到提婆达多对佛陀恶言恶语,愤怒之余,跑来问佛陀:“佛陀!
47、●结集讲经和法会的有关内容制作音像资料宣传佛陀教育。
48、戒法:是佛陀所制戒的法则。
49、教导培育与修行佛陀的经论。
50、假设我们听说纽约时报宣布了一条消息:下个月,佛陀将在印度灵鹫山麓主持一次行禅,任何想和佛陀一起行禅的人都被要求预约,因为,不久所有的航班爆满。
51、表佛智之殊胜,象征佛陀无见顶相之德的五佛。亦名无见顶相。
52、据《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载,佛陀在迦维罗卫国精舍,一日早晨预知有人将要前来向他请教无上妙法,便让阿难遍请尊者等诸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等四类人前来听法。
53、万佛居士林于2009年6月16日正式成立,是由国际著名法师??万佛寺住持弘佛方丈率首席弟子维辉居士联合全国各地广大居士共集善资筹建而成,本林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以实践佛教慈悲济世、广渡众生的悲心宏愿为宗旨,为发扬佛教慈悲、平等、和平的思想,体现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佛教自身的优势,给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学习共修平台,本站下设佛教文化、佛法宝藏、佛教音乐、佛教视频、佛教故事、佛教图片、佛教知识等多个专题栏目,将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各位大德、同修、林友、佛学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展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佛教的源远流长,欢迎广大信众共同参与、同沐佛光、共享甘露法雨的滋润,让佛法的甘露沁入那躁动的心,一同分享禅悦的法喜,体悟菩提智慧的清凉,佛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但今天我们人身已得,佛法已闻,这是大家宿世之因缘和福报!
54、在《宝云经》里,除盖障菩萨问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
55、佛陀再问:“如果有百种人,当中有婆罗门、刹帝利、居士、工匠等,各各
56、佛陀三不能:1.不能灭定业。
57、在《藏文大藏经》中讲述佛陀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作品中的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格言诗、藏戏与历史文学,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
58、佛陀远离形而上学的玄想和思惟推理,而致力于探究我们如何单纯直接地透过身心感官去体验与觉知。
59、呼吸意?就是如此这般被佛陀使用?当作一种方法,一种越?越接近中心的方法。
60、自佛陀寂灭后之一千年内,每年皆有千名凡夫僧同入安居,解夏之日,则同证罗汉,以神通力凌虚而去。
61、佛法之路的目的是从苦中解脱,佛陀多次阐明,需要从中解脱的苦,乃是束缚于周而复始、生死轮回之下的苦。
62、当佛像在晒佛台展开后,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经,颂赞佛陀功德。
63、而结果全人类微观查想冠军之一是佛陀!
64、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65、’佛陀是慈威并济,折摄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