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

爱造句 3年前 (2022-02-26) 新词造句 188 0

赋役:fù 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中国 古代,赋初指兵赋。 春秋 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 秦 汉 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 明 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 清 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六韬·盈虚》:“其赋役也甚寡。”《新唐书·食货志二》:“国家赋役之法,曰租、曰调、曰庸。”《清史稿·食货志二》:“ 世祖 入 关 ,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赋役三年。”2. 分配徭役。《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 西川 节度使 高駢 筑 成都 罗城,使僧 景仙 规度,周二十五里,悉召县令庀徒赋役,吏受百钱以上皆死。” 胡三省 注:“赋,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赋税和徭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

1、赋役:租庸调制度废除,唐德宗时行“两税法”。

2、;户籍赋役、诉讼刑名等重要档案,地方均需造册4本,由县、州、路逐级上报中央主管部门;架阁库档案

3、徐知县到平罗主政之际,正逢灾年,他一边料理政事,千方百计赈济灾民,组织农民修水利,兴农业;一边拜访贤士采风问俗,摘录史料,历时三年终于编纂出了八卷,7.4万余字的《平罗纪略》,其内容包括:象纬、舆地、古迹、建置、风俗、物产、水利、赋役、祠祭、职官、武卫、选举、人物、艺文、志异等

4、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杂徭也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一般不超过39天,超过的便折免其他赋役。

image.png

5、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

6、值州内饥俭,民人困敝,志存隐恤,表请赈贷,蠲其赋役。

7、卷一为方舆汇(内有县境舆一幅),卷二为建置汇,卷三为赋役汇,卷四为职官汇、人物汇。

8、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知县杨智奉例丈量境内田土,稽民数定赋役制图,更14团为16乡都,峡山属黄陇都,乡都设于峡山;嘉靖年间,潮阳区域变动,设置10都,峡山仍属黄陇都。

9、赋役法制中的户籍地籍制度、田赋徭役立法本文也做了介绍。

10、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

11、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2、而中国“秦制”以后赋役制度的基础在于,皇权是一切“子民”人身和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支配者。

13、朝廷召集有治国经验的退职老臣,优其禄秩;行助役法,以岁入助役;颁行《大元通制》,改变政令不一、罪同罚异的混乱现象;裁罢冗职,节省浮费,减免赋役,以舒农力。

14、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其赋役,与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悬之急也!

15、鄙指边远的地方,“邓南鄙”清楚的指明尤国在邓国较远的南部边远地方。今西北多虞,而南鄙不敢撤戍,刍粮调度,仰给河南,赋役频繁,民力疲弊。

16、武帝纪四》:“当武帝之世,赋役烦众,民力凋弊。

17、铤以德教化民众,不轻施刑扑,均赋役,清驿递,严保伍,疏壅渠,时号称“小西周”。

18、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

19、赋役负担,一夫一妇之调与北周同,租为垦租二石、义租五斗。

20、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21、五代十国时期的赋役徵敛还是相当苛重。

22、在农政中,正福认识到由于农民阶级分化、衰败农民的增加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不是由元禄检地造成的?税造成的,而村吏们的不公正和浪费是主因,从而实施了纲纪整顿和赋役的公正化等政策。

23、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

image.png

24、到了唐末,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苛,人民相继流亡,许多人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以避征役。

25、丰州旧治,不居民中,赋役参集,劳逸不均。

26、赋役不均,官吏并缘为奸,赋一征十年,不胜困苦,民率流亡。

27、一条鞭法的颁行堪称中国赋役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28、元年(762)命令所有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客户“自贴买得田地有农桑者?无问于庄荫家住及自造屋舍”?一律编附当地户籍?赋役负担比照原来居民(即土户)减半。

29、明初赋役大体可分为里甲正役和杂泛差役两大类。

30、初授确山县令,清理赋役,设征收划一之法,宿弊顿除。

31、实导之以政,氐人感悦,并从赋役。

32、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

33、所以明代黄册又称赋役黄册。

34、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这也是土断的重要目的,而在南朝后期更为侧重。

35、监军沮授上前说道,主公,这几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无有积蓄粮草,赋役十分沉重。

36、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37、少有大志,凡天文、地志、兵刑、礼乐、河渠、赋役等等,皆研究明悉。

38、课口就是承担赋役的丁口。

39、在均平赋役的背后,是事实上人们身份的极大的不平等。三国魏阮籍《东平赋》:“其土田则原壤芜荒,树艺失时

40、至于僧尼本人,依佛教经律,原不应畜田户,实际则多有田业,并依托寺院,逃避赋役。

41、传》:“丰州旧不居民中,赋役参集,劳逸不均。

42、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43、清初的赋役制度因袭明代的一条鞭法。

44、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

45、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

46、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