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议:zhèng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公正的言论。《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汉书·朱博传》:“初,哀帝祖母定陶太后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傅喜为大司马,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持正议。”宋司马光《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章炳麟《序<革命军>》:“然自乾隆以往,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2.谓秉正发表议论。《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新唐书·上官仪传》:“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1、天子大悦,进位正议大夫,赐物二千段。
2、旋授正议大夫、太子宾客。
3、耳目官、正议大夫、中议大夫为一班,三叩头;天使立受,拱手答之。
4、八年(1085),以正议大夫致仕。
5、吴志?虞翻传》注引《虞翻别传》:“翻放逐南方,云‘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正如其好友吾谨在《方昆山像赞并予》中所写:“思道抱奇气,疏节侃侃多正议,听者辄毛骨悚然。
6、更谨慎的做法是, ”布卢姆先生对身旁那个人说,他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事实上挺像他们所正议论着的那位显赫人物, “首先得摸清事物的来去脉。 ”
7、历授南安军签判秩满通判绍兴府除正字迁著作佐郎,使金还迁,将作监,嘉王府赞读.累除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将大用之知绵州继擢?利州路转运判官,由亦出知成都,张岩奏由阿附权臣,植立党与,遂以杂学士奉祠,嘉定初以正议大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嘉泰三年除刑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至正奉大夫,自号盘野居士。
8、其正议无隐,将敬听之。
9、奉书《前言》对近世贱纸之工艺、名人书法之特色有详细介绍,并配以大量插图,诚为爱好鉴赏贱谱、书法、函牍人士不可错过的读物。《缘缘堂随笔?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常见自持正议而赤裸裸地骂人的文字函牍中,也称正义的自己为‘愚’,而称所骂的人为‘仁兄’。
10、后擢升文散阶从三品正议大夫致仕。
11、宋钱勰《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章知汝州》:“具官章早繇法从,亟预近司,肆彼躁轻,失於审重。
12、多谋善政,以正议大夫致仕。
13、正议大夫、守京兆尹、赐紫金鱼袋韩皋,比践清贯,颇闻谨恪,委之尹正,冀效公忠。
14、《汉书叙例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今皆穷波讨源,?会甄释。
15、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由此见惮。
16、明日,诏复(蔡确)正议大夫。
17、《旧唐书?张行成传》:“策免之科,义乖罪己。哀帝难违大臣正议,又内迫于傅太后,遂策免师丹。
18、以正议相规:以严正的议论加以规劝。
19、所著有波岩杂稿人煌陵正议》等。
20、时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劾之术为则天所任使,密称“英王状类太宗”。
21、二十九年,晋正议大夫、资治尹。
22、从讨辽左,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
23、【出处】《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24、唐宋之问《过史正议宅》诗:“旧交此零落,雨泣访遗尘。
25、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26、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中曰通议大夫,下曰嘉议大夫。
27、传》:“奸欺屏绝於多歧,请托销摧於正议。
28、《后汉书?翟?传》:“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29、1909年10月14日,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正议长。
30、曾任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
31、率直道而正议,权贵望之皆威!
32、後航海及数次者,诰封正议大夫荣归。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