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本澄源:duānběnchéngyuán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犹言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於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絶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於天王者尤深矣。”清周亮工《书影》卷一:“《易》闲有家,《礼》严内则,皆以齐家为端本澄源之要,先生窥其深矣。”★从根本、源头上清理整顿。《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诚愿坦然更化,以身先之,端本澄源,涤瑕荡秽。」也作「正本清源」。★修订本参考资料:从根本、源头上清理整顿。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诚愿坦然更化,以身先之,端本澄源,涤瑕荡秽。亦作正本清源。★02.元.王恽〈克己斋记〉:「而公端本澄源之志,实有在于此。」★释义义参「正本清源」。见「正本清源」条。典源此处所列为「正本清源」之典源,提供参考。《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而御駻突,违救时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籑二百章,以应大辟1>。其余罪次,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伤人与盗,吏受赇枉法,男女淫乱,皆复古刑,为三千章。诋欺文致微细之法,悉蠲除。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殷天人之和,顺稽古之制,成时雍之化。(1)大辟:死刑。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正本清源」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正本清源」原作「清原正本」。汉代的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的〈刑法志〉中讨论国家的刑法制度,认为当时的法律有许多不合宜的地方,处刑的轻重常拿捏不当,重者太重,死刑人数过多;轻者太轻,无法达到遏止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之下,无法遏止轻犯者作恶,官吏又每每以斩大盗建立威信,结果社会依然混乱。原因除了礼乐教养的缺乏外,就是刑法制定不当的后果。所以班固认为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清理、从根本开始整顿,也就是从检讨刑法制度做起,修改不当的法令,重新衡量罚则的轻重,才能使社会达到真正的安定,人民有安乐的生活。后来「正本清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澈底改革以解决问题。出现「正本清源」的书证如《晋书.卷三.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书证

1、更愿皇上推诚御物,肃大闲而宽小眚,俾人人得展才见长,是尤端本澄源之要道也”。
2、随后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列举了十件必须“端本澄源”的事务,其中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3、示例清周亮工《书影》卷一:“《易》闲有家,《礼》严内则,皆以齐家为端本澄源之要,先生窥其深矣。
4、他希望皇帝敕令内阁辅臣,要“洗心涤虑,正自奉公”,“弘济时艰,共纾民难”,方为“端本澄源,平倭之要道”。

5、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6、他希望皇帝敕令内阁辅臣,要“洗心涤虑,正自奉公”,“弘济时艰,共纾民难”,方为“端本澄源,平倭之要道”。神?凝结为圣胎,又名婴儿,须洗心涤虑、绵密寂照、常定常觉,如龙养珠,如鸡抱卵,暖气不绝,始得灵胎日渐坚固。
7、3又针对百官玩忽职守,不肯勉图实绩的现状,上“端本澄源要术”一疏,他说:“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
8、【出处】《清史稿?刘师恕传》:“尔等不能端本澄源,躬先表率而望秉铎司教之官,家喻户晓,易俗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