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火:gāohuǒ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照明用的油火。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煎。”宋苏轼《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明陈汝元《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清方文《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宋苏轼《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爵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梁启超《辛亥革命的意义》:“前清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 膏火原意为以油点灯,供照明之用,后借用为书院或学堂给予学生之津贴费用。据近人刘伯骥研究,膏火制可远溯至南宋宁宗朝(1195~1224),而以有清一代书院之膏火制最盛,藉以帮助及鼓励学子(尤其寒士)专心向学,寓有教养相资之意。 至于膏火的数额,清代书院每月发给在院正课学生,向例在官银二、三两不等,附课生则减半发给。这些费用再加上课考奖金(亦有称膏火或花红),便成为书院的主要开支,故一般书院对于招收学生常常宁缺勿滥,以减轻负担。张之洞在光绪十四年(1888)办广雅书院时,给予诸生之膏火,依其籍隶给予五至十一两不等,最为丰厚。 清末兴办新式学堂之初,膏火的发给亦甚丰厚。同治元年(1862)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发给初肄习学生每月膏火银三两,以后随年班渐增至六两、十两。其他如广东同文馆则月给膏火三两,另月课分二等,给奖金二两、一两;两湖书院月给四两,月课则分三等,散给鹰洋(银元)十二元、十元、八元。至于盛宣怀所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因财力充足,其头等学堂高班给至七两,最低班亦有四两。 书院或学堂发给之膏火,依苏云峰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一书所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左右,时一石米(一二○市斤)市价最高在银二至三两间,故一名两湖书院学生,若月课列超等,可得洋十二元(约含八两大钱),加上膏火总计为十二两六钱,以当时物价水准,足可使学生安心向学。 膏火制之优点在鼓励学子专心向学,但既成通例,则其流弊亦随之而生,习见的便是造成学生依膏火多寡决定去留,或贪得膏火而无志于课业。故张之洞兴办自强学堂时,关于膏火的发给,一反广雅书院及两湖书院时期的态度,于其光绪二十三年新颁之[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中明言:「有志之士就学情殷,本不以膏火之有无为进退,倘有名为问学,实图膏火者,自必废然而返,变计不来,则入学之人皆系有志求益之士,学堂规矩更形严肃。」光绪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兴办时,上谕亦准不给膏火,但给奖赏,以免学生为图膏火而来;有异于三十年前京师同文馆创设时之办法。 有清一代书院或学堂膏火之筹措,多赖官员或士绅之私人捐助,故经费来源不甚稳定。其实当时整个教育的发展,本就无固定之经常费,而在清末[癸卯学制]颁布后,新式学堂各项规制、措施需款更形浩繁,即便不言西式学堂无此膏火成例,而欲援例办理,亦力有不逮。故[癸卯学制]施行后,各级学堂学生均已无膏火之待遇。--作者:黄春木★油火。《庄子.人间世》:「膏火自煎也。」比喻求学的费用。宋.苏轼〈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1、而且经过适宜地膏火,到达“学生称心”和“包管讲授质量”两个目的。
2、因为较高的膏火,年夜部门通俗家庭付出不起他们的孩子上寄宿黉舍的费用。
3、本人方案每年为她付出膏火直到她完成中等教育。
4、要是你听了一节课之后不喜欢这门课程,你可以要求退回膏火,但必需用法语说。
5、膏火,体现了受教育者个人的教育成本分担;
6、一天,一个贫贫乏难的小男孩为了攒够膏火正挨家挨户地倾销商品。啼饥号寒的他摸遍满身,却只有一角钱。
7、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施行,打破了原有体系体例下由国度全体承担大学生膏火的模式。
8、自己曾经兜售啦自己一切地股票,曾经为娟支付啦膏火,自己将残剩地不多地钱选购啦两个种类地基金。
10、为啦马丁地膏火,他妈妈不得不尽力工作,所以就经常不在家。
11、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
12、他妈妈没足够地钱来付出他地膏火。
13、假如你的父母支付你的膏火,你需要证实你的父母有长期不乱的工作并且一直有着相称高的收入。
14、但是我很愚昧的取舍了一个几乎和你们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我父母还处于蓝领阶层,他们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我的膏火上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